在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进程中,曾经有很多梦想,“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正是中华民族勇于追梦、问语苍穹的心声表达。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据说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是一个中国人——明朝的万户,他把自己绑在自制的火箭椅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飞天”的故事已消散在历史中,但我们对浩瀚星河的向往却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奋勇前行,开启了九天揽月的航天梦想新探索。
1958年初,中国人在酒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全国人民排除万难,挤出有限的物资,供应奋战在大漠深处的科研工作者,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航天肉”和“航天蛋”,成为那一代航天人挥之不去的记忆,荒芜戈壁中的小城也成了全国人民的心头牵挂。十二年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那里发射成功,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由此拉开。为了纪念这一天,也纪念新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更为了发扬中国航天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2016年3月8日,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每年的4月24日成为一个特殊的纪念日——“中国航天日”。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实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新中国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无数航天人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培育和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
从首颗人造卫星到一箭多星,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航天员太空行走,从探测器绕月飞行到月球软着陆,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抱着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呕心沥血,奋力拼搏。航天人坚持以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航天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勇于登攀、勤于探索、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了一个个尖端问题,神舟、北斗、嫦娥、天问等一系列国之重器成功发射、华丽展现,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了重要位置。
近些年,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景海鹏、刘旺、刘洋等众多航天员的名字,深深印在了国人心中。国人对英雄的崇拜,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可贵的精神,代表了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成绩面前永不懈怠的航天精神。同时,在这些航天员的背后,是更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为了事业,他们舍弃多彩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单调,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平凡,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他们抱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精神,自觉服从大局、群策群力、精诚合作。正是有了这样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中国航天才创造了众多辉煌的成就,走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每一次的升空,万众瞩目,每一次的归来,举国欢腾。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是每一位航天人的个人梦想,而个人梦想的聚合,又汇流成奔腾浩荡的民族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在载人航天精神的鼓舞和引领下,怀揣梦想,不舍昼夜,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中成就新梦想、新事业!(作者南长全,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